国家对地质学会的会员管理工作由国家矿业局主管,因此,想要加入中国地质学会,首先要先向国家矿业局提出申请,并支付注册费用。具体办理流程如下:
1. 向国家矿业局提出申请,并准备两张照片、户口本原件、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填写《中国地质学会注册申请表》(申请人必须是地质学术工作者,未从事地质学术工作者不能注册)。
2. 将填写完毕的《中国地质学会注册申请表》和上述材料寄至国家矿业局地质学会特派员处。
3. 国家矿业局地质学会特派员处审核通过后,将开具《中国地质学会会员证书》,作为该会员的正式资格证书。
4. 收到证书后,会员需要向中国地质学会缴纳会费,以正式加入中国地质学会。
马伯永 徐红燕
(中国地质图书馆 北京 100083)
摘要 地质文化是全体地质人的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地质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服务国家地质工作,推动保障行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地勘行业支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地质文化具有行业性、科学性和大众化的属性,是由行业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一系列元素组成的文化体系。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事业引领,产业跟进,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期为我国地质文化的建设、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地质文化 行业文化 科学文化 大众文化 发展思路 总体框架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地质文化是地质人的精神家园,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加强地质文化建设对于服务国家地质事业,保障行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笔者从宏观战略角度,对地质文化概念、属性和发展思路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提出了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1 地质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从文化的综合定义和演化历史来看,“文化”一词包含了很多内容,也可以做多种划分。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知识、信念、道德法则、风俗、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近年来,地质文化建设的使用频率日渐提高,但它的内涵目前还没有达成明确共识。诠释地质文化建设概念,应该遵循“地质”+“文化”→“地质文化”→“地质文化建设”的路径。与文化的概念相对应,地质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地质文化应包括精神层面、制度(行为方式)层面、物质层面,狭义的地质文化仅包括精神层面。准确理解地质文化的内延和外涵至关重要,理解的太宽就会显得不着边际,失去重点;理解的太窄,又不能充分发挥地质文化的功能。
笔者认为,地质文化是以国家地质工作为背景,以地质科学为内涵,以全国地勘行业职工群众为重点并面向全社会公众传播,以推动地勘行业发展为基础,以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为根本,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时代特征、实践特点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始终与国家地质事业发展相生相伴,与社会公众社会生活息息紧密相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地质文化的基本属性有以下三个方面(图1):
图1 地质文化的三层次模型图
1.1 地质文化的行业属性
地质文化属于行业文化,是地勘行业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所产生、凝结、积淀和形成的价值观念、精神力量、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等内容。地勘行业职工既是地质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也是地质文化的传承者、享受者。地质行业文化着眼于服务行业建设,在统一目标、凝聚力量、约束行为、激发能量、形象美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精神”就是传统地质文化的核心与精髓。有了这种精神支撑,我国地质事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1.2 地质文化的科学属性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地质文化就是研究地球,调整人与地球的关系,在开发利用地球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由一系列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组成的地质科学文化体系。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思想是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概括和提升。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地质文化的科学属性的传承和弘扬,是地质科学事业创新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3 地质文化的大众属性
大众文化是一种以文化产业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传媒为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社会型、大众化的文化形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工作已由主要为矿山建设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扩展到同时为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等服务。社会公众也对生存环境、地质灾害、资源国情等方面相关的地学知识与信息日益关注。因此,地质工作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不仅体现在地质找矿上,而且渗透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当前,学习了解地质文化知识成为社会公众越来越迫切的需求,这也为地质文化的大众化普及和传播创造了条件。纵观全球,以地质科学内涵的地质文化产品和文化作品的创意、创作浪潮风起云涌,文化创意产业取得巨大成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质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身边文化”,其大众化属性越来越显现。
1.4 地质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辩证关系
加强地质文化建设,正确界定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是前提,这关系到地质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和效果。地质文化与国土资源文化、地球科学文化之间既紧密联系,又在内涵和外延上进行区分。国土资源文化与地质文化都具有行业性、科学性和大众化的属性,但覆盖范围不同,体现着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地质文化是国土资源文化的一部分。而地球科学文化只具有科学性和大众化的属性,不具有行业文化特性,但其内涵和外延要大于地质文化和国土资源文化(图2)。
图2 地质文化与国土资源文化、地球科学文化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2 地质文化的基本框架
2.1 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近年来,关于地质文化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大多数停留在理论探索层面,对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的研究鲜有提出。依据质文化具有的行业性、科学性和大众性三个基本属性,本文尝试提出了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但由于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繁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限制,本文难以提出具体的实施细节,只能提出一个基本框架,以作抛砖引玉之用,见图3。
2.2 地质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
2.2.1 地质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生活的前提准备。随着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结合越来越紧密,使得地质文化资源逐步扩展到地质科学、人文地理、经济社会的所有领域。地质文化资源泛指人们从事地质文化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制作、文化产业开发,以及文化普及、传播活动所能利用或有利用潜能,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自然因素和其他任何因素的总和。大体上可以分为精神类和物质类资源两种形式。地质文化资源具有全球性、共享性、产业性、永续利用性的特征,在地质文化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图3 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图
2.2.2 地质文化载体
地质文化载体是指以各种物化和精神的形式承载、传播地质文化的媒体和传播工具,它是地质文化得以形成与扩散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组织载体,指行业内外部,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团体、职工及有关社会公众;②内部环境载体,指行业内部各单位的外观和内在环境,如生产办公环境、人际氛围等;③文化设施,指教育设施、文化场地、体育及娱乐设施;④文化活动,指文娱、体育、竞赛、知识性和趣味性活动;⑤文化媒体,指各种文化产品、作品、标识等。无论是发展地质文化事业,还是创新培育地质文化产业,都离不开地质文化的载体的支撑,但由于两者的生产目的、资本来源、机构性质、运营机制的不同,在载体建设上既有共性部分,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2.2.3 地质文化队伍
地质文化队伍是指在地勘行业内部、外部从事地质文化资源建设、文化队伍教育培训、地质文化产品创作、制作,以及从事文化管组织理、市场运作的专职、兼职人员,是地质文化的创造者、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目前我国地质文化队伍的总量不足,结构有待完善,创作及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培养一支品德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能够胜任地质文化建设不同管理工序需要的专职或兼职地质文化队伍是地质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
2.2.4 地质文化机制
地质文化机制是制度、工作程序、规则的有机联系和有效运转,贯穿于地质文化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组织领导,包括行业管理部门、各种学会、协会之间的联系和组织协调;②机制建设,包括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落实,表彰和奖励机制,地质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地质文化的创业与扶持机制;③经费投入,政府投入力度、社会资金投入渠道。没有科学有效的地质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地质文化建设就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3 地质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加强地质文化建设,应坚持行业统筹、资源先行、事业引领、产业提升、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逐步构建我国地质文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3.1 行业指导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做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制度亦相继出台,为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外部发展环境日益成熟,地勘行业内部在地质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新形势下应当充分运用行政管理、项目部署、业务联系、技术指导等手段,科学指导和有效引导地勘行业加强地质文化建设,打造协调互动、融合发展的整体合力。①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国土资源部明确文化建设归口管理的司局,统一协调指导全国地质文化建设,并提供咨询和建议;②实施政策引导。重点健全完善加强地质文化资源挖掘集成整合、文化队伍教育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夯实上游文化发展的基础,为下游的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条件;③项目安排部署。依托文化项目的规划部署,引导全国地质文化建设合理布局,引领地质文化建设发展方向;④组织开展行业精神、核心价值理念共性等问题的总结凝练,提升行业社会形象。组织开展地质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为地质文化实践提供指导。
3.2 资源先行
地质文化资源是地质文化建设和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地质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没有地质文化资源的积累和丰富,地质文化作品、文化产品的创作、制作就无从谈起,地质文化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地质文化资源大国,加强地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资源先行的原则,只有文化资源先丰富起来,才能使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一是要加强地质文化资源的专业性调查研究工作,使其成为重大地质文化建设工程的先导;二是加强地质文化资源的挖掘与集成整合,建设地质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为文化产品开发提供基础信息平台;三是发掘提炼地质工作成果的文化元素,着力做好技术成果资料向地质文化资源的提炼转化工作。
3.3 事业引领
文化事业是为国家政治、经济、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服务作用的,具有基础性的特质,是引导整个文化进步的先锋性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文化事业一直是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地质文化事业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社会公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二是引领地质文化的发展方向,起到聚焦热点领域,发挥弘扬、引领主旋律的特殊作用;三是发挥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为下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基础、队伍保障、方向指引、技术支撑和精神动力。
3.4 产业提升
文化产业是以创新、创造、创作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和消费为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独特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产业或行业集群,它与高科技性、新兴性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是提高国民素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根本途径,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有于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一是提升文化产品的科学内涵、科技含量,尽快形成一批原创性的地质文化精品;二是加强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运作和推广,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三是提高文化产品的吸引力,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精神文化的需求,加快推动地质文化的普及传播。
3.5 重点突破
一是行业精神文化的突破。凝练行业精神与核心价值理念,在新形势下赋予“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以新的内涵,增强地勘行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二是地质文化产业化的突破。要紧密围绕行业生产生活、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地质问题、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地质现象,创意、创作一批技术含量高、内涵深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的地质文化产品;三是理论成果的突破。地质文化理论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以科学理论指导地质文化建设新的实践,为地质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3.6 全面发展
通过不断加强地质文化资源建设、队伍建设、载体平台建设、管理体系建设,为地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调动和引导全国地勘行业干部职工和社会公众关心、关注和积极投身地质文化创作、传播,特别是通过文化产业能力的提升、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地质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全国地勘行业干部职工共有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段怡春,陈萍.2007.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对策,9(1):27~30
马伯永.2009.地球科学文化资源的概念、特征及发展对策.中国地学哲学委员会论文集
张中伟.2007.地球科学文化肩负的三大使命,中国地质教育,32(10):102~108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的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拥有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底蕴深厚,历史沿革系京汉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学校于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8年,在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建校以来,地大人锲而不舍、开拓创新,用智慧与汗水,用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的豪情壮志,谱写了地大辉煌的乐章,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毗邻光谷,环境优雅宜求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教务管理系统 (点击进入)
陈俊岚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图书馆经过数十年南下北上,西迁东回的战乱时期,公元2011年迎来建馆95周年,更迎来中国地质事业的蓬勃发展。馆藏也由建馆时藏书仅4000余册,发展到目前的纸介质印本70余万册,囊括了近代地质学启蒙时期以来约200年间的国内外宝贵地学文献;世界各国地质图件一万余套。正是几代地质图书馆人的辛勤努力,日积月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不倦追求,使得地质图书馆书海浩瀚,犹如地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瑰宝。
一、编撰《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珍本图录》的背景及经过
2003年,由张尔平主编的《鸿印雪泥》一书出版,将地质图书馆90年的藏书印章辑录成册,首次揭开了地质图书馆发展历程的面纱。然而有关地质图书馆近百年珍贵文献的研究却是一个空白。为融地质图书馆藏书之精粹,展我国地学文化之宏博,填补近百年来地质图书馆珍贵文献研究的空白,2011年中国地质图书馆顾晓华馆长设立馆长研究基金,“编撰〈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珍本图录〉”的项目通过专家评审获得立项,拟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地质图书馆珍贵文献汇集成册,呈现于世人面前。
第一步,课题组制定了科学的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工作思路。课题组在参考国内图书馆界对特藏文献界定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征求专家学者对界定地学珍贵文献标准的意见。通过对馆藏纸本文献进行排查摸底,核定馆藏珍本文献的种册数,最终确定入选《图录》的目录。
第二步,通过上网、到国家图书馆、西安交大图书馆等地查阅资料,对入选珍本图录的百种文献的历史背景、专业学术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进行探考,完成文献的属性描述工作。
第三步,征求专家意见,对属性描述文字进行修改和完善。在馆内召开专家研讨会,对图录的相关内容和编辑文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修缮。
二、《图录》的基本情况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最终共筛选出中外文图书106种、中外文期刊13种、地质图件9幅入选图录,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编辑成册。
1.界定地学珍本文献的标准
我国近代地质事业是在地质学会成立,有了专门的地质研究部门和教育机构以后,才有了卓越的发展。这些地质事业起步阶段的地学文献对中国的地质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和卓越的贡献,承载了地质前辈的丰功伟绩和地质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因此我们在界定标准的时候参考了以下几个原则:时间界定的原则、有重要学术价值原则、以手稿待印本为主的原则、以装帧精美特殊材质为主的原则。
中国地质图书馆珍本文献的标准:1949年以前的文献(以民国期间出版物为代表)为本馆的特藏文献,1937年以前的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文献、近代著名地质学家的著作(以地质学家的手稿、待印本、抄写本为代表)、装帧精美,特殊材质(宣纸线装及特殊印刷,以1912年以前外译本为代表)的文献界定为本馆的珍本文献。
2.入选图录的文献情况
本书分为图书篇、期刊篇和图件篇三个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的精华。入选《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珍本图录》的文献既有我国地质事业泰斗章鸿钊、翁文灏、黄汲清、谢家荣、杨遵仪等先生的大作,也有极其珍贵的地质图件、图片,以及早期译自国外的地学专著,刊本有宣纸线装、宣纸铅印、油印本,以及世人难得一见的珍贵手稿。装帧有卷轴装、折装、线装、精装及简装等形式。文献涵盖了中国学者翻译国外地质著作、外国学者到中国进行地质考察、国人自己进行地质调查及地质研究发展的重要阶段,内容包括近代地质事业的发展、地质考察、游记、矿物矿产及博物馆学等方面的专著。每件作品都凝聚地质前辈的汗水和心血(有关文献请见图1至图5)。
内附32张彭县铜矿局(图5)矿景、采矿、冶炼及人们劳作的真实情景,是了解彭县铜矿局历史的非常珍贵的史料。
3.珍本文献的属性描述
以《井矿工程》一书为例,聘请专业摄影师为文献进行拍照,并配以文字介绍(图6)。
该书属矿学类。主要介绍了造自涌水井及奴而敦造自涌井的方法;开地取矿之法、今凿转动之法、凿孔常遇难事、孔内补管为衬、开石之器具、白而格斯脱落所设开石之器具、马太与布拉特两人所设凿孔之器;用火药拉开土石之法、平路与火药膛得光之法、开裂土石所用之别种药料等内容。附图140幅。
在属性描述中我们对重要项别作了说明和介绍:
书名项,包括书籍的卷数、期数;
著者项,包括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出版者、版本类别;
稽核项,包括册数、函数、图、表等;
图1 《工商部试办地质调查说明书》(丁文江撰,1913年成文)
图2 章鸿钊先生手稿(宣纸线装)与张印堂先生科考报告(手写、实地拍摄照片)
附注项,为以上各个事项的补充与说明,包括所附的附录材料;如题签、藏章,刻印流传及关于这本书的特殊说明等;
提要项,向读者提供书籍的内容概要和评介知识,需概括地介绍本书内容大意、著者生平事迹、著作经过以及版刻流传情况等。
序及前言,承蒙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寿嘉华为本书作序,馆长顾晓华撰写前言。
三、编辑《图录》的目的及意义
顾晓华馆长在前言中对编撰本书的目的及意义进行了介绍。
图3 《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章鸿钊、翁文灏合撰,1916年)
图4 《南浔铁路规划图》本馆珍藏的唯一的缣帛手绘铁路图
分3卷,总长27.7m,1906年完。2000年经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认定该图对我国早期铁路建造史、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展示与弘扬
入选图录的文献是在数十万册图书中遴选出来的,每件作品都凝聚了我国地质前辈的心血,见证了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坎坷而又光辉的历程,弘扬了地质工作者“三光荣”的地质精神。
图5 《彭县铜矿局写真》(1909年,照片写真集)
图6 《井矿工程》
[英]白尔捺辑,[英]傅兰雅口译,赵元益笔述,曹钟秀绘图,光绪五年(1879)江南制造总局编译。本书共二册三卷,宣纸线装本
2.追思与缅怀
中国地质图书馆从“有馆尤贵有书,有书尤贵有用”到成为亚洲最大的地学专业图书馆,它的建立与发展凝聚了几代图书馆人的呕心沥血。透过这些作品,让人感念地质先辈的聪明才智和为国家身先士卒的爱国情操。
3.希望与勉励
希望这本书能够让读者走进地质图书馆,走进中国近代地质发展史,阅读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地质前辈的丰硕地学理论,对那些为了中国地质事业的繁荣发展而作出贡献的地质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地质图书馆也愿意迎接改革发展的挑战,建设现代化数字图书馆,为地质事业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问题和不足
1)由于课题组成员缺乏对珍本文献知识及早期地质学理论发展的系统认识,尤其对部分文献版本的鉴定上存在困难,因此在珍本的界定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我馆大部分特藏文献(尤以民国正式出版文献)损毁严重,又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使得这些文献的使用受到严重影响,建议加大对馆藏文献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3)在对馆藏纸本文献摸底中发现,很多珍贵的早期地学文献我馆并没有收藏。在我馆收集的文献中,部分出现缺少附图或者有图无书的情况。例如,周树人的《中国矿产志》有书无图,闻齐、赵志新的《徐霞客游记附图》有图无书,等等,严重影响了文献的完整性和价值评价的界定。对这些文献的收集工作是保证我馆地学文献系统完整性的工作之一,也恳请各位专家为我馆的文献采访工作提供线索和帮助。
4)在馆藏珍本文献中有很多文献为未出版的手稿,其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学术价值的参考文献非常少,使得研究工作遇到不少障碍,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时间进行调研,也希望得到专家的帮助。
有《中国地质调查》是个双月刊,可以订阅;还有《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是季刊,网上就能看到。另外还有《中国地质文化》、《国际地学动态》、《国外地质调查管理》、《地调舆情》,这些就是内刊了,如果你在地质系统内跟中国地质图书馆借阅就可以。
刘倩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西安 710054)
摘要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组建的地质队伍,经过几十年的拼搏,已发展成为一支具有优良传统和作风、技术过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形成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精神,创造了地质系统所特有的文化——地质文化。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地质文化建设,是目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地质文化 文化建设 思考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组建的地质队伍,经过几十年的拼搏,已发展成为一支具有优良传统和作风、技术过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形成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精神,创造了地质系统所特有的文化—地质文化。它是地质单位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文化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地质单位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地质单位发展的原动力。加强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地质单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地质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地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的原则
地质文化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可以凝聚职工心力,提高单位的知名度,增强单位形象的辐射力。包含政治思想文化、安全生产文化、科学管理文化、职业道德文化和文化娱乐等诸多方面。地质文化建设是地质单位可持续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地质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把握时代,面向未来。有超前意识,体现时代感,以先进文化来引领地质文化建设,努力反映地质文化的时代要求和社会特征。
(2)以人为本,全员参与。人不仅是地质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地质文化发展的丰富者。地质单位活动的目的是盈利,但这不是唯一目标或宗旨,而应把“人”的自由、幸福(包括单位盈利、个人收入等)作为地质单位发展的最高目标。
(3)突出特色,个性鲜明。在打造高品质的地质文化时,必须坚持地质的个性特征原则,紧紧围绕本单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建设具有本单位突出特色地质文化模式,做到个性鲜明。在地质文化建设的各个主要内容上,一定要摆脱模仿和照搬,力求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成一家。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多年来不断努力,形成了敢于担当、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铸造了一只敢打硬仗、战则必胜的地质调查钢铁雄狮,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的标兵单位。
(4)领导垂范,大力倡导。地质单位领导既是地质文化的倡导者,又是组织者和缔造者,决定了其在地质文化建设中必须发挥倡导、策划、培育和垂范作用。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历届领导班子,向来重视地质文化建设,发展业务的同时对单位文化建设常抓不懈。在中心营造了欣欣向荣,和谐发展的单位文化。
(5)优化建设,努力创新。地质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地质文化重在建设,而建设一定要优化,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是地质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一要观念创新,有价值的观念是成功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二要制度创新,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可以给企业带来超出一般水平的长远利益。三要管理创新,积极倡导创建学习型企业,进行人性化管理,使管理效率提高到最大。四要形式创新,追求地质文化建设形式多样化,优化人文氛围,发挥地质文化“黏合剂”、“润滑剂”的作用,达到地质文化“人事合一”的最高境界。
2 关于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地质文化是地质单位的精神灵魂,是凝聚职工、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地质文化靠积淀,也要靠建设、培育。地质文化建设是一项汇集了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思想的、人文的系统工程,建设新时期地质文化要在继承优秀的传统地质文化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质单位的发展实际,吸收各类优秀文化,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精华,构建和培育起具有新时期地质特色的文化框架体系,用地质文化凝聚职工,推动发展,提升地质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2.1 地质文化建设要突出 “以人为本”
地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文化与管理的融合,通过在管理中体现文化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实现以人为本的整体优化管理。因此地质文化建设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经营管理思想。首先要研究人的需求,要对人的本性有一个准确、科学地把握。现代人既不是单纯的经纪人、社会人,也不是单纯的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他们具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交往、理想信仰、当家做主、自我实现等方面的要求,掌握人的需求是实现人本管理的基础。其次要从人的需求出发,把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作为最高目标和工作中心。把握“人的需求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实现目标”这一人的行为产生发展的规律,实现人与目标两个维度的结合,构筑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按照这一思想制定的文化和制度才能为职工所接受并自觉执行。
2.2 地质文化建设关键在于 “化”
地质文化建设过程是一个修炼“化育之功”的过程。一要“内化于心”。就是让广大职工对地质文化的理念体系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念入脑入心,有着强烈的心理情感和高度的心理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目标愿景。二要“固化于制”。地质文化的执行需要用制度体系来保证和支持,要使地质文化的活力持久而稳定,就必须把地质文化理念具体化、物质化、规范化为制度体系,形成先进的制度文化,用制度规范职工的行为。三要“外化于行”。先进的文化需要人们去执行,地质文化最终表现为一定的行为模式。要通过加强地质文化建设,把单位的宗旨、理念、目标和利益纳入职工个人的思想体系中,使职工对单位产生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并自觉地付诸行动。
2.3 地质文化建设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地质文化建设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离不开传统地质文化的深厚底蕴。新中国地质勘探工作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地质行业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集中体现了传统地质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地质行业的精神品牌,是凝聚地质职工的精神灵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质单位仍然需要这种精神,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文化,同时要融汇时代精神,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发展变化的实践来丰富和发展地质文化。首先要确立与整个社会的正确价值导向相符合的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地质精神,塑造良好的职工形象和单位形象,把地质文化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其次要积极融入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着力培养职工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加强团队建设,打造地质品牌,创新管理理念,大胆吸收、借鉴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赋予地质文化新的内涵,构建适合地质单位发展需要的新时期地质文化模式,从而更好地推动地质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地质文化建设事关地质事业的兴衰荣辱,事关地质经济发展的快与慢,对提高地质单位的知名度、品牌、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加强地质文化建设,服务于地质经济与发展应是地质队伍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叶庆生.1999.闪光的足迹[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张云初等.2005.企业文化资源[M].深圳:海天出版社
如何用邮箱投递简历 如何用邮箱投递简历 如何用邮箱投递简历,在职场上投递简历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面试机会,在投递简历的过程中也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的,邮箱投简历也是一种方式,以下分享如何用邮箱投递简历...
企业邮箱与普通邮箱的区别?相对于传送邮件来说? 适用范围不同 个人邮箱一般主要用于个人生活邮件的收发应用,目前,网上购物、社交网站注册、微博注册等互联网活动也基本都已电子邮箱为验证信息,更有许多人将日...
拯救者邮箱怎么换绑 设置里面绑定个人邮箱账户,然后点击更改解绑就可以。联想电脑绑定错邮箱在设置里面绑定个人邮箱账户,然后点击更改解绑就可以。邮箱就是在互联网中,可以收发电子邮件,并能存储规定大小的等多...
暗黑3挑战秘境奖励在哪领取 暗黑3挑战秘境奖励在界面的左下角找到一个箱子一样的图标,点击领取挑战秘境的奖励即可。《暗黑破坏神Ⅲ》是暴雪娱乐公司开发的一款动作角色扮演游戏,于2012年5月15日发行。暗...
怎么设置QQ邮箱在凌晨不接收邮件 进入邮箱后,单击“设置”——“反垃圾”—— “设置邮件地址黑名单”,将拒收邮件的邮箱地址填入框里。首先,打开登录手机上面的QQ邮箱。进入QQ邮箱之后,点击右上角的“...
水中星都有什么鱼饵? 很多种,一流水平的饵料厂,效果非常出众,大概分为皮筋颗粒饵和添加剂类,皮筋颗粒效果出众的有黑客颗粒和红鲤2号这些,添加剂效果很好的有红虫粉。可以不夸张的说,在很多很多水域,丸九饵...